地方文献研究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张 勇 伍 艺 杨敏
(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
[摘 要] 本文围绕着地方文献概念的定义和对其本质涵义以及属性的理解,全面分析和研究了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客观阐述了建立和完善区域地方文献理论和观念对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别是构建宏观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献 区域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近年来因为工作的需要,颇看了几篇有关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方面的论文。湖南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全文)数据库》,计收有论文近800篇,为1949年后国内地方文献研究文章的集大成者,也大略浏览了一些 ;近期又承办全国性的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征集到文章150余篇,评审和结集的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对最新的地方文献研究动态、水平和成果的了解。研读论文中,不乏地方文献研究领域或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作品,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和研读活动,结合这些年来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地方文献研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目前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的现状形成了一些看法,现浅谈如下以就教于方家指正。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这是一个最不应该争论但又是一个争论最多的研究话题。凡发表有关地方文献研究或地方文献工作方面的论文,即便是浅层次的一般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情况的介绍,但也要涉及对理论层面地方文献的理解和对宏观层面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各位作者从地方文献事业建设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体验,广泛地参与对地方文献研究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近二十年来,议论虽多,从总体上看,未超出两个概念范畴。这应该是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特有的现象。一方是以广东地区骆伟、黄俊贵等先生为代表。他们主张按照杜定友先生上世纪40年代主政广东省立图书馆时,提出的设立广东文献专藏的标准(广东文献,即广东史料、粤人著作包括外省人在广东工作、生活过的“寓贤”和广东出版物)和杜定友先生1957年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讲述《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课程时提出的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1][2]。骆伟先生还进一步界定地方文献的涵义:“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3]。还有一方观点是以湖南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邹华享、韩朴等先生为代表,韩朴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4]邹华享先生发表过多篇论文,较系统地表述了其对地方文献的认识,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5]。许多地方文献理论研究者在多达数十年期间,长期坚持对地方文献概念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由此引发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问题。有的研究者主张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收集文献时“宜宽勿窄”,因此适用广义地方文献概念,整理文献时“宁紧勿滥”,因此适用于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
一个概念应该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其外部关系的全部概括,有其不可替代的属性原则和质的规定性。概念定义和其定义的理解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说明对这一事物的理解从外延上来说,没有穷尽或超越了该概念本应涵盖的相关联的事物,定义的表述缺乏充分概括其外部联系即其外延范围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在逻辑上语言表述的抽象未能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实际,出现了概念定义过宽或过窄的语义描述错误;如果从对地方文献这一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上来分析,其应该属于文献的种概念,文献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对形成地方文献的概念具有充分的约束作用,所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在文献的内涵集合中,丰富了区域特征和区域关联性的内容,因而减少了文献外延的范围。文献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类属,以区域特征作为认识和细分文献的思维角度,在严格的杜绝存在多重划分的逻辑规则中,是可以得到认可的,符合用语言抽象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的逻辑概念定义、描述的各种法则。因此,如果存在地方文献概念理解上的广义和狭义的问题,肯定是在概念定义上使用了不同的标准,甚至出现借用二次划分结果来定义上位概念的情况,这样势必引起概念逻辑性上的混乱和模糊;一个概念如果概念定义上是模糊和不准确的,在现实应用和反映具体事物时,就会无所适从或造成前后不一致现象。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恰恰充分印证了这些情况。
这样看来,区域特征和区域关联性应该是地方文献概念,由文献属概念再次划分的客观标准,也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和范围确定的质的规定和要求。而从内容属性上对区域特征进行限定和概括,应该是对地方文献属概念的再次划分,其形成的认识结果和客观存在,是对地方文献概念认识和理解的补充和发展,在逻辑上是不可能超越地方文献的本质性理解而独立存在。这个道理应该说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都可以认识到,那为什么还有地方文献概念研究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呢?似乎不证明好用内容标准说明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论问题,就无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和研究的个体实践活动。因为如果按区域特征和区域关联性来划分地方文献的外延范围,可以说,任何文献都可以是地方文献。因为从文献的生产地、生产者和文献内容上来看,都必然的会与某一特定区域发生联系,成为某一区域范围的地方文献;区域特征这一变量,在时间和空间范围里可以任意扩大或缩小,延伸或停留,但其与文献这一客观存在联系起来时,总是指向了某一类集的特定文献范围。当某一划分标准产生的外延范围似乎穷尽了该事物一切客观存在,甚至是其上位概念的全部时,似乎给人一种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的思维结果。概念定义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客观实际的需要,过于抽象和概括,使人无法依从和把握,这就必然促使许多研究者寻求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以增加概念的可确定性和可概括性。
这就出现了前文提到过的两种地方文献定义的观点。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强调图书馆要注意地方文献收藏,从地方人物、史料和出版物的角度把握好地方文献专藏的范围,从这一特定的角度理解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指导地方文献工作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超出这一范围,认为地方人物、史料和出版物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概括,由此引伸或概括为地方文献概念的基本解释,这就值得商榷了。凡文献与区域特征相关联,需要通过特定的记忆载体如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出版物和某些特定的人物和机构,因此,地方人物和地方出版物是理解和认识地方文献的两个最重要的范畴。这从文献的原始本义中可以得到印证。“文献”二字的最早出处,是《论语·八俏》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的“文”即指典籍,也就是记录有各种言论文字的载体,而“献”则指当时的贤达名望之人或其言谈评论[6][7]。现在由国家标准明确的通行的文献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则将“文献”古义中的含义加以更加准确的表达和规定。但实际研究中,人们又引进了灰色文献和零次文献等概念对文献进行深入的细分和研究。灰色文献指尚未正式记载出版的文献,零次文献则指在人的头脑中或口、耳相传未记载的那部分知识。灰色文献和零次文献的概念与“文献”古义中“献”的内容重合或相近。这说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是从典籍(出版物)和人物两个角度作为保存、记载和传承客观知识、进而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至于典籍(出版物)或人物言论记载所客观反映的区域内容特征则包罗万象,因人的认识的深浅和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幻化出大千世界。强调史料价值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是强调认识地方文献内容特征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质量标准的重视。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8]。这一选择视角如果作为地方文献工作或地方文献收藏时的主要参考因素,可能更能够客观反映地方文献工作的现实情况。
而目前流行的以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标准定义地方文献的观点,基本上是按照杜定友先生关于地方文献史料性的阐述而展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充分认识到按区域特征和区域关联性定义或划分文献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通过增加内涵限制外延的办法,使地方文献概念为更多的地方文献工作者所接受并有利于指导工作实践。按照这种观点,地方文献定义为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文献,确实缩小了地方文献的外延。用文献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对文献的区域特征进行内容限定,排除了区域人物与载体等形式特征等对地方文献概念认识时可能产生的偏差和影响。这种观点是形成地方文献广义和狭义理解的理论源头。但是,用内容上具有区域特征来定义地方文献也会带来这样一些结果。①不可否认,用内容对区域特征进行限定,在逻辑上属于对地方文献概念内涵的概括性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区域特征或区域关联性是对文献进行一次划分的标准,通过这样的标准进行划分,客观上是要产生地方文献认识上的类属,而这样的类属集合必然要反映在抽象的具体中,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通行的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要“宜宽勿窄”,实际上是区域特征抽象思维概括的本质,在客观的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中的映象。这说明任何一次二次划分在逻辑上都不可能超越一次划分的结果和概念本质而独立存在,它必须接受一次划分属概念本质的制约和限定。这与地方文献的定义不能跳过文献的概念和范畴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上具有区域特征的理解,不宜作为完整的地方文献概念定义的表述,而是对地方文献概念内涵的进一步的明确,它仅概括和表述了地方文献概念本质属性的部分重要特征;②用内容限定区域特征,表面上增加了地方文献认识和理解的可确定性,限制和缩小了地方文献的外延,但由于扩大了地方文献的概念内涵,而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和范围的高度概括,在实际应用上,这种概括角度增加地方文献价值的评价因素,割裂了地方文献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使地方文献生产和流布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人物和出版物,被排斥在地方文献理解和认识的视域之外,因而使地方文献工作者无时不面对地方人物和地方出版物的拷问,试想地方文献客观存在的抽象概括如脱离了地方文献寄寓并发展的文献载体和人物载体,我们又怎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认识地方文献呢?事实上,又有哪个图书馆完全是按照内容上具有区域特征的标准来划分地方文献专藏,或收集地方文献或对地方文献进行书目控制呢?各图书馆大多是根据本馆收藏的重点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在地方文献概念中,抽取适合需要的属性特征作为本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选择判定标准的[9]。如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所形成的专藏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立湖南人物资料中心,以湖南人物为收藏标准,集中湖南作者出版,特别是签名题赠的文献;另一部分是地方文献阅览室专藏,既以内容特征为标准,选取一些主要内容记叙湖南区域人、事、物的文献;同时,也以地方载体为标准收取1950年后的湖南出版物,并兼而以著名人物为标准收取了周立波、沈从文等湘籍作家的全部著作[10]。而甘肃省图书馆专门建立了西北文献部,“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各省区边界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文献的收藏范围”[11]。
从以上的论证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概念定义和对其本质涵义及属性的理解,应有其客观的标准,特别是对地方文献外延范围的确定,应按照概念逻辑抽象思维表述概括的规则,不能随意扩大和缩小其内涵或外延。但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可以抽取某些相关联的形式或内容上的区域特征进行细分和再划分,由此形成适合图书馆实际的工作标准,制定各馆特定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征集和管理方案,并建立地方文献馆藏,但是地方文献的概念本质和选取范围是源于地方文献概念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关联性的。
地方文献概念的明确涉及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许多层面。前文分析了当前争议较多的地方文献概念的形成和其内在逻辑性关系。在分析研究中,还发现地方文献概念在实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通行范围较窄的特殊概念。笔者用中文两大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进行检索,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一:关键词“地方文献”在图书馆界的使用统计
检索工具 |
CNKI |
VIP |
检索时间段(年) |
1994--2006 |
1989—2006 |
检索范围 |
篇名/关键词/文摘 |
题名/关键词 |
检索词 |
地方文献 |
地方文献 |
检出篇数(条) |
1672 |
1082 |
二次检索词 |
图书馆 |
图书馆 |
检出篇数(条) |
601 |
445 |
表二:关键词“地方文献”在史学界、档案学界的使用统计
检索工具 |
CNKI |
VIP |
检索时间段(年) |
1994--2006 |
1989—2006 |
检索范围 |
篇名/关键词/文摘 |
题名/关键词 |
检索词 |
地方文献并且历史 |
地方文献并且历史 |
检出篇数(条) |
327 |
27 |
检索词 |
地方文献并且档案 |
地方文献并且档案 |
检出篇数(条) |
48 |
11 |
表三:关键词“地方志”在图书馆界的使用统计
检索工具 |
CNKI |
VIP |
检索时间段(年) |
1994--2006 |
1989—2006 |
检索范围 |
篇名/关键词/文摘 |
题名/关键词 |
检索词 |
地方志 |
地方志 |
检出篇数(条) |
3521 |
4837 |
二次检索词 |
图书馆 |
图书馆 |
检出篇数(条) |
75 |
36 |
从上列三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地方文献一词主要是图书馆界使用,与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联的学科如历史、档案学的学者,大多慎用地方文献来表述研究对象的名称概念。表二中“地方文献并且历史”为检索式的CNKI检索结果虽为327篇,但再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这些论文绝大多数是发表在图书馆学刊物上而并非刊载在历史学刊物上。②图书馆界认同的地方文献的最主要类型地方志,在学术界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地方文献,CNKI和VIP分别检出文献达3521篇和4837篇,而相反的,图书馆界却很少使用“地方志”概念,CNKI和VIP检出率仅有75篇和36篇。说明图书馆界具体研究地方志的论文较少,研究活动中主要使用关键词“地方文献”涵盖所要表述论证的对象。
图书馆界广泛使用与区域特征相关联的地方文献概念,这与图书馆的职业定位和行业特点密切相关。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说,是建立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制基础之上的,形成并普及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建设观念,符合图书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是职业使命与社会需要对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利用的时空方式和规模效益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区域地方文献观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区域地方文献观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图书馆的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许多业内专家认为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服务能力是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我国图书馆的布局分布大多是条块分割的,运行有效的行业联盟和资源服务性联盟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建立在各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各馆人、财、物资源的发展和建设必须规避广泛存在的数字资源生产商和规模型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消除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和建设能力对单独图书馆办馆效益的制约,大力发展和建设独具各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而区域地方文献观的理论为合理划分各条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内容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分工原则。按照现在流行的“长尾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主流的占据市场主份额的产品市场的周围,那些零散的、个性化的服务产品集合依然可以形成甚至超过主流市场的商业业绩。各类型图书馆需要在区域地方文献观的指导下,发现和形成属于自己的“长尾”,坚持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并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区域地方文献理论是构建图书馆系统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理论平台。如果每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都是大众化的、普及性的或CNKI、VIP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内容,那么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就会演化成同质化的重复建设。“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古人早有定论。且不说各图书馆文献置购经费的浪费现象,更加严重地是国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会极大消弱。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就是各类型图书馆的合理分工和合作,而合理分工协作协调的基础性理论平台,可以搭建在区域地方文献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上。不论图书馆的类型规模如何变化,但都要覆盖一定的区域条块,在其基本参考性馆藏建设的过程中,只要重视和加强与其所属区域条块特征相联系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逐步地有计划地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就不会迷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方向。无数图书馆区域条块性文献资源的分割重复和组合,同时,借助数字图书馆技术,选择区域特色馆藏数字化并集合成大规模的网络分布式服务系统,会自然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有重点并相互联系的文献资源建设保障网络。国家范围或大区域范围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必须基于一个个小区域地方文献保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这些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职能任务,自动扩大或缩小文献资源建设的选择范围,而地方文献概念及理论在图书馆界的广泛使用,恰恰适应了构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需要。缺少区域地方文献建设理论的支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宏观性保障理论和共建共享等协作协调活动,会失去实质性的内容和基础性的操作平台[12]。
区域地方文献理论还是明确图书馆研究参考性馆藏和大众普及浏览性馆藏管理和服务范围的最佳理论工具。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大众的知识普及教育和文化休闲,公共图书馆尤其要重视这方面内容。但是,图书馆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研究属性。这从图书馆馆藏的研究性、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研究性和图书馆本身队伍的研究能力都可以得到证明和反映。一个缺少研究性能力建设的图书馆,很难全面履行图书馆的职业使命。但是,图书馆的研究属性与一般知识阅读服务的区别和边界又怎样确定和划分呢?地方文献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可以有效的诠释和演释这方面的工作理论和实践内容。图书馆研究性或参考性馆藏的主要建设和管理范围,除了因历史原因沉累下来的古籍文物和一直以来按照研究级别建设的特色馆藏外,需要全面建设力求达到研究级甚至完备级的文献信息资源范围应该是区域地方文献。县域图书馆规模小,文献资源建设能力薄弱,但其需要全力关注和投入的文献资源建设区域也相对狭窄,而这部分区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恰恰是国家馆、省级馆或其他大规模图书馆力所不逮或间有缺漏的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区域大型图书馆乃至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区域性放大,可以充分保证广域范围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复本储备和文献保障的覆盖面。在数字文献和数字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一般参考性文献借助突破时间阻隔的馆际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应该是不难获取的,因此,图书馆要加强重视的是对区域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和研究,形成不可替代的研究队伍和区域地方文献服务能力。地方文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研究能力提升和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明确了数字时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地方文献理论的建设和应用对于整个图书馆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①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的理解议论纷纭,众多作者立论和阐述的内容信息量不高,浓缩起来相当一部分内容只要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而地方文献研究群体的核心作者较少,发文较多的是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骆伟先生,堪称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许多作者在阐述或论证自己观点时,缺乏多视角、广领域拓展研究方向、论证说明内容的研究兴趣。甚至出现相隔数年在不同刊物或会议发表的论文,其重复内容占半数以上的现象。而图书馆学领域的核心作者参与讨论的并不多。见诸文字的有来新夏、黄俊贵、柯平、王锦贵等先生,但发文数量极少。来新夏先生较重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地方志等重要地方文献类型的介绍,并不系统涉及地方文献概念等理论问题[13];柯平先生的论文源于其硕士论文的书目控制理论[14];黄俊贵先生全面阐述了其地方文献理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八、九年前,惜未见续作,但在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领域却也难以再看到这样系统而有深度的力作[15]。②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内容局限于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特点、作用和收集、整理的方法、途径以及具体图书馆或具体某地方文献的管理利用情况。王锦贵、张春红先生的论文《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发表在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鼎盛时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其概括描述的情况,诸如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探讨,未能达到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的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是远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等结论[16],虽已经过十多年,但依然能充分说明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现实状况。随后,王大林先生发表的《1988—1997年我国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统计分析》[17],林岫,王炜两先生发表的《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18],也充分佐证了王锦贵、张春红先生的观点。近期,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主持,湖南图书馆承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题为“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的研讨会,这是继1998年在湖南韶山召开的全国性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盛会,会议论文结集出版。这又是一次对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的检阅,必将进一步促进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炳礼.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杜定友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8
2.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南京: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印,1957
3.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4.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
5.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7.雷树德.文献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津图学刊,1997(3)
8.邹华享.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图书馆论坛,2004(12)
9.张勇,杨东.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10.罗力可,刘雪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图书馆,2000(6)
11.易雪梅,余贤杰.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述略.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998
12.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发展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2)
13.来新夏.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图书馆,2002(6)
14.柯平.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控制.图书馆界,1993(2)
15.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议.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16.王锦贵,张春江.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山西图书馆学报,1994(4)
17.王大林.1988-1997年我国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图书馆工作,1998(3)
18.林岫,王炜.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图书馆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