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 ->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1月—2002年11月)
四、实施“科教兴湘”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

   

    199010月,在湖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省委首次提出要认真实施“科教兴湘”的战略计划,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摆上突出位置,推动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1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兴湘大会,作出《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设置全省科技最高奖——科技兴湘奖,授予在科技兴湘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袁隆平等获得首届科技兴湘奖。为保证“科技兴湘”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还制定《关于推进科技兴湘的若干政策决定》。1995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等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后,省委、省政府于10月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颁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科教兴湘”战略,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党委和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范围。决定“九五”期间全省实施“水稻大面积增长科技工程”、“星火燎原科技工程”、“高科技产业百亿工程”、“重要基地建设科技工程”等,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实施“121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湖南周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也于1029日在长沙成立。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科技兴湘奖”并入“湖南周光召科技奖”,作为湖南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每两年颁奖一次。2001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落实“科教兴湘”战略,决定实施“芙蓉学者计划”,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此后,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坚持科教兴湘、推进科技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一系列科教兴湘举措的出台,有力推动了湖南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提升湖南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五大以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通过建立省级领导科技分工负责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使全省科技事业得到迅猛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建立,到2000年,全省有35%的省级以上新产品由企业技术中心完成。产学研结合步伐加快,到2001年,全省90%以上的省调度重点企业和中央在湘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步伐加快,全省22家中央在湘科研机构8个进入或整体转制为企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技术市场网络、科技信息网络体系与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基本建立,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继涌现,许多属重大突破性成果,如由袁隆平主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关科研人员进行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与超级稻育种技术,湖南农学院万文举主持研究取得的遗传工程水稻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刘筠主持研究的杂交鲤鱼成果,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964月,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城际交流传动快速电车组“中原之星”号在株洲电力机车厂竣工,宣告中国电力机车驰入交流传动的崭新时代;19977月,由国防大学研制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获得成功,成为继“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后在计算机网络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重大成果;2001年,由国防大学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类人机器人问世,标志着中国在机器人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奠定了湖南科技在全国的先进地位,2001年,湖南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9位;2000年国内十大科研成果中,湖南超级稻育种研究成果和国防科大的类人机器人名列其中,特别是超级稻育种研究高居榜首,袁隆平获得中国科技最高成就奖。在此基础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5大高新区为枢纽,“一点一线”为主轴的潇湘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带。“两园、两基地”即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长沙软件园、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浏阳生物医药基地也随之大规模建立。它们不仅成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同时也成为湖南提升传统产业的基地。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值达743.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格局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民营科技企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涌现出创智、三一重工、远大空调等一大批科技重点企业,并迅速发展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力军。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随着党中央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湖南省委、省政府逐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省教育事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取得长足进步。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日益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其中1996年汨罗素质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书写了湖南当代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入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新阶段,到1998年,全省在全国较早通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2002年,所有县(市、区)通过省“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100%。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通过进一步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原来实行的国家任务公费、国家任务收费、委托培养、自费等4种计划招生形式逐步向国家任务一种计划形式并轨,实行缴费上学和双向选择就业;通过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初步改变长期以来高考录取分数过高、升学太难的状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高校合并重组,形成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龙头,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师资互用、优势互补的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网络。

    20世纪90年代初起,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部分地区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中央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作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和基本国策来抓。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全省出现三次生育高峰。为扭转被动局面,从199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每年与各地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工作不利的实行“一票否决”。1997年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行县市试点。20004月,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东进战略”。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一步健全计生政策法规。通过不断努力,全省计生工作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90年代,全省环保工作实现从局部环境治理到基本形成全省环境管理的格局。颁布实施了《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办法》、《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此后,省政府批准了《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着力把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列为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世纪末,先后共完成治理项目3万多个,取缔关停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2300多家。进入21世纪,全省针对流域区域污染突出的问题,着力抓好湘江流域、洞庭湖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2002年,湘江流域污染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保护和发展。截至1998年,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55个。2002年全省林地面积达1.4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3.13%。

    在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保护耕地、实现资源再利用方面,19923月,全省开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岳阳市火车站第一宗土地出让成功,拉开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其后,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全省形成省市县乡四级土地统管网络,社会主义土地市场体系初步建立。200010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挂牌组建。全省确立“南开发、北整理、西保护”的土地开发整体思路,建立省级土地开发资源整理项目库,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并着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稳步建设国土资源市场体系。为切实规范市场,200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制定了6条硬性措施。在此基础上,全省认真开展清理整顿,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完善了配套机制。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出处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P213-217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web@library.hn.cn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