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 -> 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1927年8月—1937年7月)
五、红军长征在湖南和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湖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先后有三支红军部队长征经过湖南或从这里出发长征。由任弼时等率领西征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创建了新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7月,在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十分渺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进行退出中央苏区的准备,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开道。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8月7日,红六军团所辖第十七、十八师9700余人,在由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开始突围西征。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于11日抵达桂东寨前圩,12日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构,并对转移行动进行动员。此后,红六军团历时80多天,千里迂回湘南,艰苦转战湘桂黔边,行程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途经湖南桂东、汝城、资兴、郴县(含今苏仙区、北湖区)、桂阳、新田、嘉禾、宁远、零陵(含今零陵区、冷水滩区、双牌县)、祁阳、蓝山、道县、江华、永明(今江永)、城步、绥宁、通道、靖县(今靖州)等22个县市区,并在9月19日取得靖县新厂战斗的胜利,西进贵州,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10月下旬在黔东印江木黄与贺龙等率领的红三军(随即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胜利完成军团战略转移任务,不仅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而且调动和吸引了大量敌军于湘西北地区,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行动。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和关向应为首的总指挥部,负责领导和指挥红二、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红二、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发动湘西攻势,于11月7日占领湘西北重镇永顺县城,接着又占领桑植、大庸两县。11月26日,根据中央书记处电示,在大庸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任弼时任书记;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成立湘鄂川黔边军区,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领导机关先驻大庸县永定镇,后迁永顺县塔卧。12月初,红二、六军团主力由大庸南下,袭击沅陵,进击桃源、常德地区之敌,先后占领桃源县城,围攻常德,并一度打到小西门。12月26日,占领慈利县城。红二、六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共击溃、歼灭国民党军近20个团,恢复与开辟了约2.5万平方公里地区,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3县的大部,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的一部,并占有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奠定了湘鄂川黔边苏区的基础。在省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桑植、龙山、大庸、慈利等县委相继建立,并将永顺县和保靖县部分地区划为永保、郭亮两个县,分别建立了县委,还建立了永(顺)沅(陵)中心县委、大庸中心县委以及黔东特区委、鄂川边工委等。与此同时,有8个县相继建立了县级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政权的建立,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指挥下,湘鄂川黔根据地军民经过近一年英勇作战和艰苦斗争,不仅从战略上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巩固了根据地。红二、六军团达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湘鄂川黔根据地范围,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酉阳县境,西北到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县边,北到鹤峰太平镇,包括湖南的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10余个县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总人口达200万,成为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主力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中革军委一、二纵队及中央机关共8.6万余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向西突围,开始战略大转移。湖南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途经的省份,也是中央红军最初选定落脚的省份。从先头部队10月30日抵达汝城,到12月14日在通道境内转兵入黔,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历时一个半月,途经湖南的汝城、宜章、郴县(含今苏仙区、北湖区)、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江华、永明(今江永)、道县、城步、绥宁、通道、靖县(今靖州)等15个县市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战歌。湘江一战异常惨烈,红军兵员折损过半,全军剩下不足3.5万人,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最终突破了敌人设防最严密的一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地区的计划,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英,为继续长征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宣告“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抢渡湘江中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鏖战4天4夜,予敌重大杀伤,保障了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而自身伤亡惨重。余下300多人在师长陈树湘等率领下,转移到道县、宁远、江华、蓝山之间,最后全军覆没,陈树湘重伤被俘,宁死不屈,押送途中自断肠子殉难,谱写了长征史上悲壮的一页。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后,蒋介石察觉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兵遣将进行合围。危急关头,毛泽东亲自促成党中央通道会议的召开和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的实现。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建议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他的主张得到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支持。12月14日,红一军团占领贵州黎平,使蒋介石调集重兵在湖南以西消灭红军的梦想化为泡影。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不仅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党和红军的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内领导层的严肃斗争,开始反对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逐步化为多数领导人的共识,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出席这次会议的20位代表中,湘籍的有毛泽东等5人。刘少奇、彭德怀、李卓然、李富春与其他多数代表坚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支持和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受命于危难之际,重新出来指挥党和红军,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转败为胜之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敌人调集30万重兵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围剿”。红二、六军团决定突围转移,11月19日,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瑞塔铺举行突围誓师大会后,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踏上征途,神速突破澧、沅二水,巧妙迂回湘中,声东击西辗转湘西南,途经湖南21个县、市、区,转战数千里,吸引调动大量敌军,使蒋介石限制并消灭红二、六军团于资、沅二水间的企图成为泡影。1936年1月初,在芷江、新晃间进行的便水之战,消灭敌军上千名。1月8日,进入黔东。1月9日,孤军留守根据地牵制敌人、执行掩护主力突围任务的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在黔东江口的磨湾与红六军团主力会合,成功地实现原定战略意图,进入预定地区。

  工农红军三大劲旅在湖南境内纵横驰骋、英勇转战,途经湖南9个市州的46个县、市、区,一路撒播着革命的种子,到处留下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动人佳话。仅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前,在湘西地区就扩红12000人。大庸县永定镇侯清芝一家8口参加长征,年龄最大的是年近50的父母亲,最小的是5岁的弟弟。除3人到达陕北外,其余5人都牺牲或病亡在长征路上。

  在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为长征先遣的艰难征战中,在红四方面军的曲折长征中,一批湘籍红军将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及党内军内的错误倾向进行坚决的斗争,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壮歌,一批军师级湘籍红军指挥员先后壮烈牺牲。1934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11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粟裕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12月14日,在安徽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英勇牺牲,年仅22岁。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为寻淮洲烈士祭扫陵墓时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光荣牺牲。”先遣长征牺牲的军以上湘籍将领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军长王如痴等。在红二、四方面军长征中,夏曦、曾中生、曾日三等高级将领血洒征途。

出处:《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P53-57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web@library.hn.cn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