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湖南图书馆以“文化办馆、服务立馆、科研兴馆、人才强馆”为办馆宗旨,全面落实免费开放政策,改革湖南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圆满地完成“十二五”时期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在促进湖湘文化繁荣,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播撒现代文明成果、提升民众道德文化品质、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成绩可概括为“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一支团队、夯实两个基础,提升三项服务”。
1.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湖南图书馆理事会
为践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成立湖南图书馆理事会,是湖南省首家实现法人治理的事业单位,制定并完善了《湖南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湖南图书馆章程》。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益
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出台《湖南图书馆岗位聘用管理办法》、《湖南图书馆岗位设置及岗位定级办法》等制度以加强岗位管理,完成全馆绩效工资改革,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职责任务目标、学习、创新、合作协调、宣传推广五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完善员工着装、休假及考勤管理等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使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和招募员工志愿者的方式来补充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多层次化和职业化水平提升。
——调整业务模块,适应事业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湖南图书馆探索分龄分众的阅读服务模式,成立女子图书馆和老年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成立阅读推广工作室、数字图书馆推广与服务组、展览组等专门的项目组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成立数字资源部,负责数字资源的加工、组织、整合及建设和推广工作;成立研究所,整合图书馆理论研究、文献学研究及图书馆事业研究三个模块,加强学术研究的组织与规划。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学习型团队
——以建设组织文化为抓手,增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
创作馆歌、确立馆训,彰显湖南图书馆的职业价值;设计馆徽,制作馆服,丰富图书馆的文化形象;举办纪念湖南图书馆创办110周年系列活动,提升湖南图书馆社会影响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队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建立员工食堂、单身公寓,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逐步形成“健康、快乐、温馨、民主、职业化”的组织文化。
——以提高服务专业化为导向,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十二五”以来,湖南图书馆创新学术委员会的管理模式,以推进全馆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学术激励机制、搭建“青年论坛”交流平台、确立“馆内课题申报”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及馆员能力提升协调发展。开展对外交流,承办中美馆员交流项目、2014ITET国际口述史年会、2014全民阅读年会,开阔馆员学术视野;五年以来,出版《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图书馆制度研究与案例分析》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10余项课题获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省科技厅等省、部级立项或结题。馆办学术期刊《图书馆》改为单月刊,继续保持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获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和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等称号。
3.改善办馆条件,夯实服务基础
——调整馆舍布局,优化服务环境
“十二五”以来,湖南图书馆用“小馆舍”、开展“大服务”,致力于拓宽阅读空间,优化服务环境,以提升读者的舒适度和愉悦感。提质改造馆内、外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办公及服务区,增设咖啡吧、自动售货机,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
——强化馆藏资源建设,文献信息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纸质馆藏与数字资源持续增长。截至“十二五”末,湖南图书馆入藏文献共计4520732册(件),比“十一五”末增长约91万册(件);数字资源总量137TB。特色资源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湖南地方戏剧多媒体资源库”、“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等一批具有湖湘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地方文献资源覆盖率不断提升。古籍保护与古籍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已完成全省49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实地普查工作,提交数据6万余条,共有282部古籍入选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荣获“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单位称号”。
4.践行服务立馆方针,提升服务品质
——基础服务稳步提升
“十二五”末,我馆持证读者21万余人次,累计接待到馆读者1345万余人次,文献外借267万余人次,1049万余册次,阵地服务成效显著;湘图讲坛、百姓课堂等渐成文化服务品牌,依托特色馆藏、开展馆藏资源品鉴和展览,发挥各专题图书馆的优势,分龄分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日益丰富;联合在线咨询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咨询量逐年增加,领导决策服务逐步深化;注重特殊群体服务,彰显人文关怀。注重为农民工、残障人士、少年儿童及服刑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援助服务;开设弘文书屋;打造文化休闲吧。
——数字服务效益显著
“十二五”期间,湖南图书馆网站累计点击量1亿多人次,数字资源累计访问量9286万余人次。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实现读者阅读的个性化;建立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开展阅读推广与信息交流;启动24小时语音电话服务系统。
——行业服务助力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
开展衡阳调研、湘鄂赣皖四省联盟调研,为公共文化相关制度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依托省图书馆学会、古籍保护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开展合作协调、学术交流、业务培训,提高全省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及馆员的专业素质。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5.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倡导全民阅读理念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系列关于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意见,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图书馆加大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用户不断增长,大众阅读习惯发生新的变化;新政策、新技术、新需求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及新的发展空间。
湖南图书馆目前还面临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馆舍狭小,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不足,自动化水平低;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深度融合互补程度有待加强;移动阅读支持能力不足;高层次综合型人才不足;组织文尚未厚植;面向全省服务的共建共享及引领示范机制还有待完善。
6.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公益、均等、便利、开放、包容、创新等原则,秉承“服务立馆、文化办馆、特色亮馆、人才强馆”的治馆方略,紧紧围绕“加强精细管理,提升服务内涵,培育人才成长,推进学科研究,引领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献资源为依托,以创新并优化服务模式、强化品牌建设为动力,以优化管理机制、推进人才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湖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
7.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湖南图书馆应履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努力适应多层次群体,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供适应用户信息获取习惯的技术与手段,着力打造阅读服务平台;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着力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文献研究中心;支持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党政领导决策支撑平台;着力营造舒适优雅学习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市民终身学习中心;着力完善面向全省服务的共建共享机制,成为区域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协作协调中心。
8.主要发展目标(思路)
——践行服务立馆思路。推广主题阅读,继续探索分龄分众的个性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文献需求;引导数字阅读,增强移动阅读服务能力;扩展服务触角;推进传统服务的品牌化、系列化、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形成基础服务、主题服务、交流服务、对象服务等多元服务体系。
——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适当提高数字资源采集比例,优化特色文献资源和主题文献资源,构建涵盖纸本、缩微及电子文献等类型多样、独具湖湘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设备设施建设。继续努力推动新馆的设计与建设工作。加强馆舍的提质改造工作,加强空间的统一规划及合理布局、实现空间的最佳利用、最优管理。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区域图书馆服务的共建共享,推动省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优化岗位管理与薪酬制度,形成高级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得到补充,青年人才稳步成长的新常态。厚植组织文化,构建湘图精神家园。
——加强学术研究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术创作与学术激励制度,加强学术研究的规划、组织、引领及指导,出台一批图书馆学、公共文化服务、文献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三、顺应时代信息需求,加馆藏资源建设,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9.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提升资源购置经费使用效率
适应用户需求变化及信息技术发展,调整馆藏结构,丰富研究型馆藏,加大数字馆藏比例,建立适应多平台、多终端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深入了解与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创新资源采购与组织模式,探索建立基于PDA读者决策驱动的文献采选模式,提升资源购置经费的使用效率。
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加强与出版社(商)、网站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加强文献的征集和交换,完善图书捐赠制度,多渠道、多途径补充馆藏文献。
支持并推进开放获取,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进一步建设好适应全媒体时代读者需求的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体系。
10.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系统全面开展典藏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能,协调并指导省内各公藏单位有序开展古籍抢救、修复与整理研究工作,尤其是重点关注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保护工作,建立完备的古籍分级保护体系。积极启动并完成《中华古籍总目∙湖南卷》的编纂。以项目开发和读者需求为着力点,带动古籍修复及数字化工作全面深入发展。通过影印出版、联合研究、课题服务、展览鉴赏、讲座活动等多形式多类型的古籍研究和服务,构建完整的历史文献整理、宣传、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保护和开发体系。
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加大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将重点放在系整理出版近代以来有重要价值的典藏文献上。
完善当代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对文献的产生发展、传递利用及其信息化、电子化的研究探讨,从而建立对读者服务利用具有一定作用的参考文献体系。
11.强化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凸显湖湘文化特色
围绕打造湖湘文献收藏、开发及研究中心这一目标,继续加强湖湘古旧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继续坚持湖南家谱、湘人著述、单幅文献收藏等馆藏特色化路线,开辟新主题、新品种的特色专藏,有意识地进行古旧地方文献类型的补遗。
通过加强地方文献征集的宣传、强化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加强赠书管理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加大当代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积极拓宽湖湘文献的搜集渠道,在全面完整搜集出版图书的同时,加强民间非正式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口头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搜集,以丰富地方文献馆藏。
加大湖湘文献的整理开发及研究力度,提升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水平,加强地方文献研究出版工作,注重协调区域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索区域地方文献建设的共建共享模式。
12.拓展主题文献资源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立足于城市文化的发展需求,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探索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题文献资源,拓宽主题资源建设路径,从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增强文献的使用效率与社会关注度,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的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活动中来,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源动力。
13.积极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加强馆藏知识资源的关联揭示
以湖南特色文化及馆藏特色资源为重点,着力建设国民口述历史数据库、湖南近代人物数据库、湖南古村镇古民居建筑数据库、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自建特色资源库,将自建的、自行采购的数据库及共享的数字资源加以整合,构建湖南数字资源总库。
同时借助新兴技术,推动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的深度整合与揭示推介,不断优化图书馆知识服务链条,利用新技术进行全流程控制,推进数字图书馆与新媒体的有机整合,实现一站式资源整合与共享。
四、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深化服务内涵,树立服务品牌
14.优化基础服务,繁荣阵地服务
应用现代技术,打造集自助办证、阅览、借还等于一体的自助服务平台,提升基础服务的便捷性,提高服务的效率。办好文学馆、艺术馆等专题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外文报刊等资源的借阅服务,加强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推送专题文献资源,推进专题文献和专题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5.加强阅读推广,强化品牌建设
加强阅读推广,推动大众阅读,细化分众阅读,建立分主题、分对象,分社群,多层面的阅读推广体系,引导公众爱读书、读好书,促进公众阅读新生活,提升湖南文化建设。
强化公益讲座、展览、社会教育等文化活动,增加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及情感性,加强读者互动性,提升活动的品质。
以“湘图讲坛”、“湘图展览”等活动品牌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品牌的统一包装与塑造,整体宣传与策划,推进文化活动的系列化和专业化,提升文化服务的效益。
16. 加强特殊服务
关注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分龄分众对其提供知识扶贫及知识援助,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培训和科技普及活动,如新媒体技能、养生保健、书法技能;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工作,如读书沙龙、亲子阅读,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等工作;继续坚持送书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推进农民工流动图书馆建设;通过与社区、组织机构及志愿团体等合作,加强盲文阅读、有声阅读服务等工作。
17.深化参考咨询服务,为党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面向科研、教育、企业和公众的参考咨询服务,为教育科研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加强面向党政机关的立法决策服务、舆情服务、会议服务、等多元信息服务,为党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湖南智库联盟的交流合作,探索新型智库建设。
完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提高服务品质和效能,逐步实现由传统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18.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助力大众终身学习
整合、优化全馆学习资源和服务配置,合理布局,建立多类型、多主题的活动、阅览场所,开辟支持小组协同学习、分享讨论的弹性空间,搭建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平等、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
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办好“百姓课堂”、“信息素养公益课”等社会教育活动,丰富面向不同群体的培训内容,借鉴并融入社会培训理念,搭建分层次的培训框架,打造一站式学习平台。
19.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数字服务手段
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管理、存储和利用,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相互融合,构筑“图书馆+”战略,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
建立良好的数字交流空间及数字体验服务平台,开设可视化、动态化的全媒体体验区,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阅读服务。
依托天下湖南网等自建网站,加强湖湘特色文化的推广与服务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数字服务空间。五、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
五、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
20 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湖南图书馆在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古籍保护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推动全省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依托湘鄂赣皖公共图书馆联盟、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和讲座联盟等协作机构,构建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加强面向基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与指导,提升全省图书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21加强图书馆事业研究,推进标准化建设
加大对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等行业组织的支持,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情报机构等各级各类图书馆的交流协作,增强行业凝聚力。
加强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编制《湖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手册》,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图书馆行业的政策、标准、规范研究,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六、优化制度建设,建立一支多学科、高素质、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
22 加强管理制度规范、健全人才成长环境
依据国家及省级相关人事政策文件精神,全面梳理我馆现有人事制度,优化、补充并不断完善,健全人才成长环境。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目标导向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能。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考核与考勤制度、职称评审申报制度、培训制度、员工职业规划等,继续探索“用好人才、服务人才”的体制机制,实现员工的不断成长与图书馆的不断发展的有机统一。
23 加强员工培训、职业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现有团队素质
结合事业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与业务相匹配的人才提升计划,推进服务专业化与人才专业化的结合。
全面提升培训工作,完善学历培训制度,加强全馆业务培训的统筹、协调、规划与实施,加强培训投入,员工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
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反馈和修正,设立职业发展通道,量才使用,人尽其才,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继续加大多学科、多层次的基础性人才引进,重点加强文献学、图书馆学、古籍整理、湖湘文化、营销策划及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或引进,加强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形成一支面向业务、面向事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并且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与辅助性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
24深化组织文化建设,构建湘图精神家园
深化和完善“健康、快乐、温馨、民主、职业化”的组织文化建设,加强馆徽、馆训,馆歌等在塑造团队文化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及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组织文化的执行力,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增强员工队伍的职业归属感与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的活力和创新力。
七、推动新馆建设,提升设施设备,优化办馆条件
25努力推进新馆建设
积极参与调研与申报,努力推动新馆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以此为契机,加强古籍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26 加强空间的统一规划
进一步优化馆空间布局的统一规划及统一设计,营造采光自然、通风流畅,具湖湘文化特色、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公共文化空间。做到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充分,导引明确,视角形象有较大提升。
27全面落实物业管理社会化,完善后勤服务保障
强化管理部门在物业管理社会化中的职责,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的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加强对物业社会化的目标考核,完善后勤服务管理机制,构建新型的图书馆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加强馆内车流与人流的循环系统建设,实现安全有序、高效的管理,加强馆区绿化与馆区卫生的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亲民和环保的特质,建成优质和绿色公共环境。
28加强安全、消防设备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馆员的安全意识。优质优量的完成我馆消防安全的全面改造和馆舍提质改造工程。加大消防设备设施的投入,融合智能安保、环境监控等高新技术,加大馆舍的安防力度。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的管理,明确职责;定期维护和更换消防设备,确保性能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29优化设施设备 提升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升级并优化图书馆设施设备,提升图书馆软硬平台的现代化水平,应用RFID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自助借还、自助复印打印、自助扫描等自助服务。加强智能书屋设备、古籍保护设备及其它智能化设备的调研、采购与应用工作,不断提升办馆的智能化水平。
八、加强学术研究与管理,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0强化管理职责,提升学术规划
强化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学术研究的科学规划及规范化管理。做好面向实践与面向问题的学术研究引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科研立项的奖励制度。加强学术管理部门的服务工作,激发员工钻研业务和学术研究的热情。
31完善研究机制,推动学术繁荣
完善我馆的科研立项申报及结项制度,继续开展“青年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员工的学术规范与学术创作能力。加强与国内外图书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学术项目“导师制度”,由行业或者馆内专家指导员工开展科研工作,力争出台一批文献学、图书馆学、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推动本馆学术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
32依托研究平台,培养学术人才
基于图书馆行业发展趋势,基于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探索,依托《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及古籍保护等平台,注重学术研究与业务发展的融合,加强学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初步形成文献学与图书馆学两个研究型团队。